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
美丽中国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1、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党的十八大提出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愿景,生态环境质量就是美丽中国建设的突出短板。为此,党中央坚决向污染宣战,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2]。国家于2013年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5年出台《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6年出台《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决打好脱贫、污染防治和防风险三大攻坚战。2018年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对污染防治攻坚战做出战略部署,党中央、国务院专门出台《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1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国务院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持续推进绿色发展转型、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修复、应对气候变化、防范环境风险,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
2、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经过顽强努力,我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到2022年年底,全国重点城市PM2.5浓度同比下降57%,降至29μg/m3,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连续3年都降到世界卫生组织所确定的35μg/m3第一阶段过渡值以下,我国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北京市空气PM2.5浓度十年间共下降66.5%,被联合国誉为“北京奇迹”。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提高23.8个百分点,达到87.9%。长江干流连续三年全线达到Ⅱ类水质,黄河干流首次全线达到Ⅱ类水质。全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提高17.6个百分点。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顺利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目标。土壤和地下水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国自然保护地面积达到全国陆域国土面积的18%,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超过30%。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数量稳中有升。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实现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双提升”。有力推动了绿色低碳发展,10年来,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2%的经济增长,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居世界第一。
3、发挥我国制度优势,形成了一套
行之有效的污染防治攻坚经验做法
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有效做法,取得一系列宝贵的经验。一是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将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各方面、全过程。二是保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保持战略定力、久久为功、分区分类,既打攻坚战、又打持久战,积小胜为大胜。三是坚持做到统筹兼顾,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民生的关系,因时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推进。四是注重创新方式方法,不断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五是坚持守牢底线不动摇,守牢法律的底线、制度的红线,依法依规推进各项工作。六是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工作全面参与,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经过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我国生态环境与美丽中国建设
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在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生态环境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仍未缓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系统分析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复杂形势后,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
1、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仍然是中低水平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基础仍不稳固,改善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未到来,生态环境与美丽中国建设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期待以及高质量发展需求相比,都还有很大差距。2022年,全国仍有37%的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秋冬季重污染天气时有发生,PM2.5浓度是欧美平均水平的3倍左右。流域水生态问题比较突出,海河、辽河、淮河等流域生态用水短缺,仍有29%的监测湖库存在富营养化问题。长江口、杭州湾等重要河口海湾污染严重。农村污水治理率只有31%左右,全国城镇污水收集处理率只有60%左右,环境基础设施尤其是污水管网仍是突出短板。2023年1—6月,全国PM2.5浓度反弹6.2%,春季沙尘天气为十年来最多,由沙尘天气导致的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5.4%。
2、我国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
我国单位GDP能耗超过世界平均水平40%,是发达国家的2~3倍,碳排放尚未达峰。2022年,我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18%,但煤炭、钢铁、水泥等生产和消费却分别占全球的51.8%、53.9%、51.2%。能源需求仍将保持刚性增长,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2%,超出世界平均水平1倍。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3、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压力仍然较大
我国人口占全球人口的18%,但国土面积、水资源、耕地资源分别占全球的7%、6%、9%。全国约55%的区域属于生态环境中度以上脆弱区,水土流失、荒漠化面积分别约占国土面积的27.8%、28%,生态环境脆弱的基本国情短期内不会改变。我国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尚未完成。2022年,我国人均GDP刚刚达到1.27万美元,离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我国未来社会经济还需要持续发展,能源资源消耗还将持续增长,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仍居高位。
保持战略定力持续深入打好
污染防治攻坚战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我们要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环境就是民生、青山也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新时代以来,我国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好,美丽中国迈出重大步伐。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仍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巩固和完善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有效做法,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1、着眼于中长期目标,
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攻坚
到2035年,环境污染治理仍然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任务。着眼于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的目标,生态环境治理应分步实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持续改善、“十五五”全面提升、“十六五”根本好转。着眼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要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守护美丽蓝天;要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以河湖和海湾为单元,一河一策、一湾一策,建设美丽河湖、美丽海湾;要着眼生态保护和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打好防沙治沙攻坚战,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建设美丽山川;要分级、分类推进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与绿色低碳发展,建设新时代美丽城市;要以县域为单元,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2、聚焦重点领域关键问题,
打好一批标志性战役
聚焦重点区域流域和老百姓关注的重点问题,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重污染天气、黑臭水体,努力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持续打好城市(地级、县级)黑臭水体攻坚战。围绕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总结渤海攻坚战经验,打好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等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围绕农村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打好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显著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围绕柴油货车等移动源,打好柴油货车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实施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深入开展环境污染防治,解决一批突出环境问题。
3、注重统筹协调,提高污染防治攻坚效能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和气候变化应对。新时期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注重统筹协调。蓝天保卫战要坚持紧扣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加大产业、能源、交通运输三大结构调整力度,将大气污染物减排、区域联防联控和防风固沙结合起来,减污降碳协同推进。碧水保卫战要强化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统筹推进,强化陆海统筹,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生态环境治理大格局,统筹协调、综合治理。净土保卫战要与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污染耕地及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安全利用结合起来,分类管控、综合利用。要处理好重点攻坚和协同推进的关系,注重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气候效益多赢,提升综合治理效能。
4、注重分区分类,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全国生态环境基础、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存在显著差异,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注重分区、分类,差异化推进。在环境污染重、污染防治压力大的地区,要坚持严守底线,聚焦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加大污染防治攻坚力度,加快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进程。在生态环境质量较好、绿色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应强化激励引导,积极开展美丽中国建设实践和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优化攻坚模式与方法。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适应“四个统筹”“四个协同”,改革完善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机制,更加注重利用法治、科技、市场、社会行动手段,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
相关:
次氯酸钠如何投加效果最好?搞定投加量还只是第一步
污水厂清水进?关键在这里!
MBBR是如何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的?看完你就明白了!
负荷冲击导致氨氮超标,怎么办?
填料挂膜不好,是什么原因?
MBR污泥膨胀的处理方法,非常实用!
为什么CNP比控制在100:5:1?
循环冷却水系统加药管理
全面解析活性污泥法工艺的原理
靠“喝啤酒”省下600万!污水厂补充碳源的路子原来这么野?
如何减少MBR膜清洗频次?
如何在本站免费宣传本公司的产品、资料等?
手中的方案、图纸等资料可以换成零花钱啦!